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万亿氢能蓝海如何打通“任督二脉”?

来源:欧宝体育加群    发布时间:2024-07-12 10:46:12

  如何将制取的氢气向外输送,这属于氢能产业中的“任督二脉”,尤其是日益膨胀的氢需求与国内资源错配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寻求与发展大规模运氢技术是必须且一定的。

  与其他新能源相比,氢能源不仅储量大、无污染,还兼具零碳排的特性。每单位质量所蕴含的能量更是石油的3倍、煤炭的4-5倍。除此之外,氢能源应用场景广泛,氢燃料电池可以供给重载卡车、有轨电车、船舶、无人机、分布式发电等行业;绿色制氢还可消纳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间歇式、状态高低起伏不定的问题。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测,到2025和2035年,我国氢产业产值将分别达到1万亿和5万亿规模。

  在国外,日美的氢能源能占到各自能源总量的10%以上。日本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加氢站,美国则拥有最低廉的氢能源价格,两国燃料电池应用均已经投入商业销售。

  反观国内,当前氢能源的占比只有4%。据未来智库测算,2020年我国氢能总成本约为60-80元/kg,距离30元/kg的可商用价格相距甚远。

  氢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还要追溯到制氢、储氢和运氢三大环节,它们使我国氢能发展面临着开局不利、技术瓶颈与规模化约束等重重难题,令“降成本”困难重重。

  氢储运作为制氢与用氢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对整条氢能产业链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氢能应用市场逐步扩大,氢能储运基础设施的供氢保障问题将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的因素,而管道输送是实现氢能大规模、长距离输运的重要方式

  目前我国储运环节较为成熟的是以高压气态长管拖车进行短距离点对多输送。以20MPa Ⅱ型碳纤维缠绕长管运输车来看,单次运氢量为550kg左右,而30MPaⅡ型碳纤维缠绕长管运输车运氢量也并未得到倍数级提升,对此也有观点称:在未来大规模运氢条件下,高压气氢储运氢方式会有些“力不从心”。

  按理来说,输氢管道能够完全满足长时、长距离、大规模的输氢,其发展应该具有一定的优先级。但从实际来看,我国输氢管道主要以短距离厂区内自用管道为主,外部实际投用的输氢管道并不多。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痛点,除新建管道与后期维护的高昂成本外,管道输氢产业有关标准缺乏则是主要所在。

  正所谓完善的标准是一项产业的基本前提,但我国并无正式出台的输氢管道标准,现行的也是主要是根据欧美国家有关标准,因此国内对于管道的建设、试验、检漏乃至危机处理方案等仍处于摸索阶段。

  就以近期较为火热的天然气掺氢管道技术来说,业内公认的是掺氢比例低于3%就可以使用现役天然气输送管道,并不用加以改造或变动。但又有研究表明,掺氢比例提升至10%时,也基本不用对现役天然气输送管道做改造,整体产业出现了“各说各话”的情况,到底“谁对谁错”没有准确的定论,因为在不同维度下大家都可以是对的。

  此外,管道输氢到底该用普通的304不锈钢还要使用316不锈钢或更高级别的管材,以及输氢管道的阀门组件如何选用、增压设备的各项要求等均没有准确的依据,产业陷入一个“尴尬期”。

  不过,近期六部委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其中提及要完善输氢管道建设的各项标准,这也是对于管道输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利好。

  一项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其前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即制氢端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只有氢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了,大规模的储运氢技术才有发展的空间,否则就是“大马拉小车,多此一举”。

  而前端氢源的降本也将拓阔终端应用市场的发展,再正向反馈至前端产业促进其逐步优化。例如终端氢车市场的迅速增加能够带动加氢站的建设,同时也将带动整体氢气需求量的增长,从而带动大规模氢能储运技术的发展,整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但以当下来看,不管是制氢端还是加氢端,大多属于“吃了上顿没下顿”,不符合管道输氢可长时稳定供氢的理念,同时当下市场盈利规模也无法全方面覆盖输氢管道建设成本,因此距离管道输氢闭环大规模发展还有些“可望而不可及”。

  当然从总体需求量来说,交通领域的氢需求占比终归在于少数,我国氢能的应用场景还是大多分布在于工业领域。且由于工业领域其实是对于纯氢有较大的需求,因此纯氢管道的建设也将在绿色化工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天然气掺氢管道在经过特殊的比例的掺混运输后,后端基本不会进行分离提纯,而是直接燃烧进行能量产出,其理想的终端应用主要是掺氢内燃机、掺氢燃气轮机或成为家用燃气等。

  因此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纯氢管道建设与天然气掺氢管道建设并不存在绝对的替代或过渡关系,反而可依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正真适合的建设方式,实现更大的经济性效益。

  从发展来看,随着整体氢能产业的发展,制氢端也好,用氢端也罢,其制约性终将会被打破,所以一项产业的发展终究是需要回到产业自身。

  但以实际来看,目前国内输氢管道尤其是纯氢管道建设核心部件基本采用成本高昂的进口产品,并不存在规模化应用的经济性。

  此外,输氢管道建设需要用地,因此在完成线路规划后,还需要进行相关线路征地,这本就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再加上管道铺设、后期维护等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输氢管道建设自身就存在难度大、工期长、投入高等难点,普通玩家根本无法入局。

  因此以当下发展情形来看,建设输氢管道看起来并非是一项明智的选择。但话说回来,技术的研发本身就具有前置性,就单以管道输氢技术来看,其技术的研发与突破,与当下能否获利并不存在绝对的制约性。

  业内某输氢管道建设方表示:“从产业来看,或许当下的整体产业规模并未达到必须要大规模建设输氢管道的境地,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不去研发,不去制定相关的标准,那么到最后真到了需要发展的那一天,就真的成了‘睁眼瞎’。”

  据势银能链了解,目前国内管道输氢技术已有所突破,只不过碍于没有实际可依据标准,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应用。此外输氢管道建设所需管材、压缩机、管阀件、流量计、测漏仪等关键设备与核心零部件,已有多个国内厂家布局且有实际突破,进口垄断局面开始“松动”。

  不过,一项技术研发的最终目标还要朝着商业化发展,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此只有在前期不断的积累,才能实现真正的厚积薄发。

  当前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如火如荼,输氢管道各项关键核心技术尚处于研发与优化阶段,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完善,建议中国石化结合自己传统领域及技术优势,分阶段有序部署氢储运技术及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标准体系构建、核心技术攻关及工程建设项目示范等3个维度同步推进氢储运相关工作:

  统筹推进氢能产业标准体系谋划布局,加快构建完善氢气管输标准,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通过标准先行引领氢储运领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初期可借鉴国际通用的输氢管道有关标准规范,在我国有关标准规范框架下,融合中国石化氢能产业链技术及管理要求,编制中国石化输氢管道/微网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规范,为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运营提供支撑。

  由于氢气与天然气或其他工业气体存在比较大差别,无论是在管材选择、输送工艺优化,还是在风险管理、泄漏检测、完整性管理等安全保障措施方面,当前油气管道或工业管道有关技术均难以完全适用,因此就需要结合氢气物理化学性质及燃烧爆炸特征,开展有关技术研究或优化升级,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提升,形成适用于输氢管道的建设运维管理技术及模式,夯实中国石化氢能产业基础。

  为加速推进中国石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确保氢能发展走在行业最前列,中国石化应立足氢能全产业链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快速推进氢能产销一体化示范项目,统筹规划输氢管道示范建设项目,打通氢源地与用氢市场的联通动脉,以示范引领效应抢占氢能市场先机,主动引导政府布局氢能发展。

  未来,随着氢能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氢的规模化储运需求将大幅度的提高,管道和管网将成为一定区域内氢气经济高效输送的重要方式。因此,立足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统筹并科学推进输氢管道及输氢微管网建设,对中国石化氢产业链全面协调发展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新型储能发展面临哪些新形势?对于新型储能的几点思考

  浙江嘉兴海盐科技大市场促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专家团队进行浙江繁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储能项目攻关

  世界首台(套)!创“三个世界领先”!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厂用受电一次成功

  政策全力支持、市场需求旺盛,国内锂电储能企业如何逐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在规模增长和技术突破的同时,新型储能产业该如何克服“生长痛”稳健发展?

  首次开辟三充三放模式!工商业储能新政策是否拉大了价差,是否利好项目收益?